首页 > 全部不适> 失眠
失眠
失眠
定义
中医认为失眠即不寐,亦称“不得眠”、“目不暝”,是因为内伤或者外感导致的脏腑功能紊乱,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发生的以入睡困难,或持续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活动和生活质量为特征的病症。
现在西方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但是,临床医学家们已经开始根据临床研究,给失眠进行定义,2012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活动的一种主观体验。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入睡困难,或持续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脘闷纳呆;或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或呕恶嗳气、纳差、口苦目眩、大便秘结;或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等症状。
病因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虚弱等都能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不寐。
一、情志内伤
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虑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情志过极会伤其所属脏腑,脏腑相关,则常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失眠。其中以暴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所导致的失眠最为常见。此外,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致使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亦常见失眠。
二、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或饥饱无度均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浊扰动心神则发失眠。
三、劳倦过度
劳倦过度,耗伤心血,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则出现失眠。且劳倦日久亦可损伤肝肾之精,水火失济,相火上扰心神,亦致失眠。
四、久病、年老或素体虚弱
若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之精亦盛,髓海有余,则神有所养而夜眠得安。如若素体虚弱、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正气,则肾精亏虚,五脏之精不得养,髓海不足,神明失养,故见失眠。肾精不足,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滋心火,则君火偏亢,心神妄动,亦见失眠。
病机
一、发病
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均可发病,老年人居多,多为慢性起病,亦可急性发作。
二、病位
主要在心,与肝脾肾相关。
三、病性
有虚有实,实证热证多与肝胃相关;虚证多与脾肾相关。
四、病势
初起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多因情志而起,亦有因体虚而起。起病后若不重视,日后可日渐加重。
五、病机转化
因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气郁不疏,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扰动心神,心神不安以致失眠。肝郁日久,横逆犯脾,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火交杂,扰动心神。肝火独亢,灼伤阴血,心肾之阴暗耗,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亢盛,热扰神明,因而失眠。饮食不节,肠胃乃伤,水失运化,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以致失眠。五脏之间皆可相互转化,一脏损伤,日久可累及他脏。起病时或实或虚,日久实邪可损伤正气,导致本虚;亦可因虚起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因虚致实,最终可出现虚实夹杂证候。
辨证论治
一、心脾两虚
主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可兼见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久病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或妇女产后,大失血者,血不养心,心脾亏虚,神不守舍,故多梦易惊、健忘心悸。气血亏虚,髓海无所受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饮食无味。血少气虚,故精神不振、四肢倦怠。
治宜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二、阴虚火旺
主症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可兼见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
肾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亢盛,君火上炎,扰动神明,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而健忘。阴液不能上乘,则口干少津。阴不制阳,阴虚火旺,故见五心烦热。肾阴不足,髓海失养,相火妄动,故眩晕、耳鸣。肾精亏虚,精关不固,故见梦遗。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失所养,故腰酸。
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三、心胆气虚
主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可兼见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㿠白,易于疲劳,或不寐心悸,头目晕眩,口干咽燥。
积劳、病后、过喜、误汗等耗散心气,或小儿、年老及体弱之人,突逢惊吓,胆气外泄,而致心胆气虚,心气涣散,心神失养,无以安神则失眠。心气不足,故见心烦不眠,心悸多梦,气短倦怠。胆虚气怯,决断无权,故易惊易醒,胆怯,遇事善惊易怒。血亏阴虚,津液不行,故见面色㿠白,口干咽燥,头目晕眩。本证日久血行不畅或耗伤正气,可合并血瘀之证。
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四、痰热内扰
主症见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可兼见呕恶嗳气,纳差,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结,彻夜不眠。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克脾土,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司,痰浊中阻,浊邪内蕴化热,可致痰火扰心,痰热上扰心神,故失眠心烦,口苦目眩;或五志过极化火,火热炼液成痰,痰火并见,亦可扰乱心神。痰热郁阻,中焦气机不畅,故见胸闷呕恶,纳差,大便秘结。若痰热较盛,则可彻夜不眠。
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五、肝郁化火
主症见不寐,急躁易怒。可兼见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彻夜不眠,大便秘结。
若情志不畅,忧愁恼怒,气郁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阻塞,气郁日久化火,心肝火旺,扰动心神,则发不寐而易怒。肝气郁结,则胸闷胁痛。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肝胆实热,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彻夜不眠。火热上扰,则目赤口苦。热邪灼津,则大便闭结,小便黄赤。
治宜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临床常以多个证型相兼出现,以单个证型出现的情况较少。
鉴别
一、脏躁
失眠的入睡情况与脏躁严重者的入睡情况很相似。但失眠以彻夜难睡或自觉不易入睡为主,心烦不安多为兼症;脏躁以烦躁不安为主症,睡眠不安为兼症。
二、郁病
郁病为情志抑郁之病症。临床表现可见精神恍惚,精神不振,多疑善虑,失眠多梦,久则神思不敏,遇事善忘,神情呆滞。失眠在郁病中是兼症,病情表现比较轻。
预后转归
失眠之症,虚者为多,且病程较长,难以速愈。若气血虚得养,精亏得复,则失眠可愈。虽病程较长,但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忧思久郁,进一步损伤心脾,虚久则气滞痰生,加之心胆气虚,痰浊上逆,蒙蔽心窍,神志迷蒙,不能自主而转为癫证;若痰浊内阻,因肝郁化火,或心火内炽,结为痰火,痰火扰心,心窍被蒙,神志逆乱,可发为狂证。
调护
一、合理饮食
失眠的发生与饮食因素关系十分密切。失眠患者应纠正不良饮食嗜好,少食辛辣、煎炸、肥甘厚味和酒类等食品,避免饥饱无度。尤其老人与小儿,应避免过饱。
此外,一些食品如薏苡仁、蜂蜜、柏子仁、莲子、桂圆、大枣等具有良好的养心安神作用,宜经常食用。
二、起居有常
失眠患者多因工作或环境的关系,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规律,甚至不能保障良好熟悉的睡眠环境,久而久之因生活规律紊乱而造成失眠。因此患者可以进行以下行为治疗:
1)睡眠卫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卧室光线、温度适宜。
2)刺激控制:只在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读书看电视等,辗转不能入睡时应起床,无论多迟睡,次日晨准时起床。
3)睡眠约束: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当睡眠效率较低时,应减少 15~20 分钟卧床时间。
4)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训练、沉思、瑜伽、气功等。适度的运动对于改善失眠很有帮助,缺乏运动可使脏腑功能低下,从而诱发失眠。
三、调畅情志
七情失和均可导致气机郁滞,心神受扰而发失眠。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对于失眠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中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
[2]王永炎,张伯礼,张允岭.今日中医内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0
[3]钱玉良,严冬.浅谈失眠从心肝论治[J].甘肃中医,2006,19(10):3-4
[4]王和群.归脾汤治疗失眠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6,8(2):46
[5]周晓波.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证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9):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