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不适> 肝炎
肝炎
肝炎
定义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病位主要在肝,可累及脾、肾,其特点是病程持久、缠绵不休、症状复杂、易传它脏。
在中医古医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出现胁痛、黄疸、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特点,可查寻到类似本病的记载,属中医“黄疽”、“胁痛”等疾病的范畴。
症状
1.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① 黄疸前期
多数起病缓慢,可有畏寒发热,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某些病例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类似感冒。本期体征不显著,部分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于本期末小便颜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染。
② 黄疸期
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 1 周左右达高峰,部分病人短期内可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黄疸日益加深,皮肤搔痒,大便呈淡灰白色,肝多肿大,质地充实有压痛、叩击痛。约 10% 的病人脾肿大。肝功能检查有明显异常,本期病程 2~6 周左右。
③恢复期
此时黄疸和其他症状逐渐消退,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渐趋正常。有些病人口苦、肝区痛、腰背酸困、腹胀等症状迁延较久。本期病程 2~16 周,平均一个月左右。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本型较黄疸型炎多,大多缓慢起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多数病例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偶有脾肿大。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本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 3~6 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症状和体征持续 1 年以上,除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常见症状外,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关节炎、肾炎、结肠炎、甲状腺炎、心肌炎、胸膜炎及眼口干燥综合征等。其中以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多见。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有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由于慢活肝的临床与肝脏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呈平行关系,有时肝脏病变很显著而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改变并不明显。
3. 重症肝炎
1)急性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
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在 10 天内迅速恶化,并出现下列症状:
① 黄疸迅速加深;
② 明显出血倾向;
③ 肝萎缩,可有肝臭;
④ 神经系统症状有烦躁、谵妄、定向力和计算力障碍,嗜睡以至昏迷,多数病人有脑水肿;
⑤ 肝肾综合征,尿少、尿闭及氮质血症等。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胆红素在 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血清胆碱酯酶、胆固醇及胆固醇酯降低等。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出血、脑水肿、感染及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 10~14 天。
2)亚急性重症肝炎
临床症状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但病程超过 10 天,主要症状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腹水、肝缩小、烦躁或嗜睡、高度乏力,以及明显的食欲减退和顽固的恶心呕吐等。本型亦可因发生肝昏迷、肝肾综合征而死亡,或发展成坏死后肝硬化。
4. 瘀胆型肝炎
临床上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有乏力、皮肤瘙痒、肝肿大、大便呈灰白色,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肝功能示直接胆红素、AKP、γ-GT、胆固醇增高,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近于正常,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大多数病人可恢复,仅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病因病机
现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其发病特点与清代吴又可提出的“杂气”致病相似,吴氏在《温疫论》中指出,杂气是天地间别有的一种异气。“异气”亦称为“毒气”。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故又符合“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疫毒之说。肝炎的潜伏性感染方式又与瘟疫“伏邪”的发病特点颇相类似。历代中医沿用茵陈篙汤,甘露消毒丹等治疗黄疽,皆取法清热利湿解毒。肝炎的治疗也沿用此法,认为湿热毒邪侵袭是肝炎的发病原因,湿热毒邪致病,即毒邪学说已成为共识。灼津为痰;或湿邪困阻阳气,水湿停聚为痰。毒与痰搏,毒仗痰势,痰助毒威,相互为患,胶结难解。
毒邪伤及肝木,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痕血停滞,即“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现有研究表明,慢性肝炎患者多有肝纤维化存在及微循环改变,运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及结缔组织代谢。肝炎病程较长,尤多入络之候,其络病及自外而入内者,系外入之毒邪导致肝、脾功能失调,继而痰疲留滞,邪毒夹痰瘀混入血络之中所致。
由此可见,肝炎的病因病机当责之于毒、痰、瘀,三者在其发病过程中,虽可有先后之别、显隐之分,但势必相互滋生,相互博结为患。
中医治疗
中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兼顾肝脏本身的病变,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一、黄疸辨治
1. 阳黄
1)湿热兼表治以清热化湿,佐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热重于湿治以清热利湿,通腑化瘀,茵陈蒿汤加减。
3)湿重于热治以健脾利湿,清热利胆,茵陈四苓汤加减。
4)胆腑郁热治以清热化湿,疏肝利胆,大柴胡汤加减。
5)疫毒发黄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
2. 阴黄
1)寒湿遏阻治以温中化湿,健脾利胆,茵陈术附汤加减。
2)脾虚湿郁治以健脾益气,祛湿利胆,六君子汤加茵陈、柴胡。
3)脾虚血亏治以补养气血,健脾退黄,小建中汤加减。
二、胁痛辨治
1)肝气郁结治以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
2)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
3)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理气通络,龙胆泻肝汤加减。
4)肝阴不足治以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一贯煎加减。
名老中医经验
一、岳美中
岳美中认为慢性肝炎病因病机较复杂,或湿热留恋不去,或湿阻气滞,或气滞血疲,或日久正气亏损等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肝胆疏泄失职,在治疗慢性肝炎时,采用了“清化、开泄”兼“扶正”之法。“清化”有清热化癖和清化痰池之意。“开泄”是指通过辛苦之品,辛幵兼具清化痰油之效。
二、关幼波
关幼波“认为慢性肝炎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条,有的表现以实证为主,有的表现为虚证,有的虚中夹实,即湿热未清,正虚邪恋。在西医的诊断基础上有时也难取得一致意见,如慢性活动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问题,往往在临床上难以精确地加以辨证别,更难以用中医的单独病症所概括。中医分类、分型由于着眼点不同,名目繁多,不好掌握,也难于推广。在临床强调区分类别、定型、定方,虽然便于疗效观察,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病情轻重及阶段性的不同,很难将复染的临床病象简单的归纳为几个固定的类型。实践证明,这种定型、定方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关老不主张定型、定方。
三、颜德聲
颜德聲进一步指明,“疫毒伏留血分,湿热盘跟中焦肝木横穿土位”是乙肝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常用清热利湿法、凉血化疲法祛邪,运脾益气法、滋补肝肾法和温补阳气法扶正。颜徳馨认为犀泽汤是治疗慢性肝炎的经验方,由广犀角、泽兰、苍术、仙人对坐草、夜苳、平地木、败酱草组成,功能是清热解毒,舒肝活血。
西方医学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通过粪-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后者称戊型肝炎。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病因
甲肝由于感染HAV病毒,乙肝由于感染HBV病毒,丙肝由于感染HCV病毒,丁肝由于感染HDV病毒。
发病机制
过去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很少通过免疫机理引起肝细胞病变;但近期文献报道HAV侵入人体后,感染初期为原发的非细胞病变阶段,此时HAV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和释放;至疾病恢复期,病毒产生减少,肝细胞内可见汇管区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并伴肝细胞轻度坏死和小叶中淤胆,在肝外组织如腹腔内淋巴结,脾脏和肾脏中可检出HAV,在肾小球血管基底膜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以上现象提示甲型肝炎的发病可能有免疫病理参与。
HBV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病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与人体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HBV进入人体后,侵袭肝细胞,在其中复制繁殖,然后从肝细胞中逸出,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损害,但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从肝细胞逸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可刺激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和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进入血液循环的病毒被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识别,后者致敏增生。此种致敏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表面上的病毒抗原相结合,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出各种体液因子,如淋巴毒素、细胞毒因子、趋化因子、移动抑制因子、转移因子等,结果将病毒杀灭,肝细胞亦遭受损害,引起坏死和炎症反应。
HCV可能通过激活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而引起肝损害,也可能通过非特异性性炎症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引起肝损害。
HDV只能在HbsAg阳性机体内生在,一般认为HD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HDV感染常导致HBV感染者的症状加重和病情恶化。
治疗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1. 急性肝炎
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 3~6 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
2. 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疗方法,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可能起一定作用。
3. 重症肝炎的治疗
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满意的特殊治疗,故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很有必要。
1)一般治疗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继发感染
2)抗病毒药物应用
3)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4)活跃微循环的药物治疗
5)肝昏迷的治疗
调护
一、情绪舒畅,使志安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肝郁不舒,肝脾不调,情绪易怒,故临床应注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心声,并向病患及家属普及疾病常识,开导患者解除顾虑,提醒患者注意调神及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二、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首先要尽量为患者创建良好的休养环境;再次,在此类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通过中药、耳穴压豆、推拿等方法使患者获得充足的睡眠及休息,即医护人员努力协助患者做到“起居有常,不妄做劳” 辨证施膳,善于调理
三、健康的生活习惯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味食品,因为辛味入肺,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可加重肝病病情。同时嘱咐患者避免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防伤及脾胃,影响肝病恢复。此外,因为烟酒均为助湿生热之品,影响肝功,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是辨证为肝胆湿热类型的患者,应戒烟酒。
参考文献
[1]鄢圣英,胡润怀岳关中治肝病经验四川中医,2007,25(12):2
[2]刘立群,赵伯智运关幼波“痰瘀”学说理论治疗慢性肝炎的体会北京中医杂志,2001,21(1):16
[3]赵伯智关幼波肝病医案解读北京:人军医出版社,2006,10:76—87
[4]陈宁.酒精性肝病患者酒精戒断综合征的中医护理[J].天津护理,2009,17(2):150-151.
[5]颜徳馨中华名中医治病澳秘颜徳磐卷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