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不适> 胃炎
胃炎
胃炎
定义
中医没有胃炎的概念,根据临床症状的比较,胃炎与中医中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纳呆等病证临床表现类似。其症状多表现为饭后饱胀、上腹部疼痛不适、嗳气、食欲减退、泛酸、烧心、呕吐、恶心或消瘦、贫血、腹泻等。
症状
1. 急性胃炎
常有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症可有呕血、黑粪、脱水、酸中毒或休克;轻症患者可无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应有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病的症状和体征。
2. 慢性胃炎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不振、暖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软、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贫血,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相关,饮食生冷、油腻、辛辣,过食、少食,饮食不规律等均可引起本病。外感邪气、情志不遂、体质虚弱等亦能引起本病。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一、外邪犯胃
外邪中以寒邪最易,夏暑之季,暑热、湿浊之邪也间有之。邪气客胃,胃气受伤,轻则气机壅滞,重则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寒主凝滞,多见绞痛;暑热急迫,常致灼痛;湿浊黏腻,常见闷痛。
二、饮食不节
胃主受纳,开窍于口。若纵欲口腹,饥饱失调,寒热不适,偏嗜烟酒,或药石伤胃,均可戕伐胃气,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目前,临床上以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致病最为常见,因厚味及烟酒皆有湿热或燥热之性,停于胃腑伤津耗液为先,久则伤脾。
三、情志不畅
情志所伤,是肝脾功能受损,也能引起本病。如气郁恼怒则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横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血阻滞则胃病;忧思焦虑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不畅也致胃病。
四、脾胃虚弱
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伤及脾胃;或身体素虚,脾胃不健,运化无权,升降转枢乏力,气机阻滞而致胃病;若中气下陷者,病情可进一步加重;若脾胃阳虚,阴寒内生,胃失温养而病;若胃病日久,阴津暗耗,胃失濡养,气机失调,也致胃病。
综上所述,胃炎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位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中医治疗
治法上当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但须审症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辨证时应以胃、肝、脾之脏腑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加以疏理为要。
一、理气和胃法
用于胃炎之胃气壅滞证,用香苏散加减。
二、清胃泄热和中法
用于胃炎之胃中蕴热证,方用泻心汤和金铃子散加减。
三、活血化瘀理气法
用于胃炎之瘀血阻滞证,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四、养阴生津法
用于胃炎之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五、疏肝和胃理气法
用于胃炎之肝胃气滞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六、清肝泄热和胃法
用于胃炎之肝胃郁热证,方用化肝煎加减。
七、温中健脾法
用于胃炎之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名老中医经验
一、田德禄
田老治疗胃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能把握胃炎的复杂病机特点,又能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 治胃三法,和降为先
胃病病位在胃,治应以胃为本。胃为阳明燥土,多气多血,生理上以和降为顺,病理上以胃气壅滞为主。田老治胃以清、润、降三法括之,而三法中,尤重和降。
2. 肝脾并调,重在气血
田老指出,胃病在胃而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同居中焦,一主腐熟,一主运化,共司后天,调理气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亦应知肝传胃。故胃病日久,多及肝脾,而胃同治,或脾胃同治,或肝脾胃同治。而调理肝脾重在气血。胃病多实,脾病多虚。脾病或责之中气不足,或责之中气下陷,或责之脾阳不振,故治之多健脾、升阳、温中,而不离乎气。
3. 微观辨证,用药精当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田老指出,辨证的核心在于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诊查手段,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综合分析,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的转化。
4. 辨病治疗,同中求异
田老指出,现代中医治疗学应注意辨证施治与专方专药想结合。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以胃脘痞闷,时或疼痛为主症,属中医“痞证”范畴,但一虚一实,一在胃一在脾。前者治宜和胃通降,用香苏散。后者则视轻重不同,分别治以甘寒益胃、甘平养胃、甘温健胃。甘寒益胃以益胃汤化裁;甘平养胃以乌药汤加味;甘温健胃以香砂六君子、当归补血汤化裁。
二、张镜人
张老主张胃炎以热症居多,病机以木郁化火,横逆犯胃为主。张老的辨证施治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治以调气清热和胃为主
慢性胃炎本属木郁化火,肝气犯胃,故拟定调气清热和胃为治疗原则
2. 宗“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脾胃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反相成,故治疗十分注意“衡”,其应用有a.寒温相适。b.升降并调。c.营阴兼顾。d.虚实同理。
3. 胀满当辨虚实
属实者,宜疏导、化湿、清热、理气。脾虚者,当温中、升阳、健脾。若阴虚者,当用理气不伤阴之品。
4. 病久当调气活血并进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胃阴不足或瘀血阻络,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进。
西方医学
定义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的胃黏膜炎症,常伴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胃炎按临床发病的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临床上急性发病,有明显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内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等一过性的急性病变。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按新悉尼系统分类方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常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率高,且随年龄而增高。
病因
1)急性胃炎急性尾牙病因有多种,主要有应激、理化性损伤和急性细菌感染。
① 应激急性应激由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脑血管意外和严重脏器功能衰竭、休克、败血症等引起
② 理化性损伤许多物理或化学因素,如过冷过热。粗糙生硬的食物,以及咖啡、浓茶、乙醇等均会损伤胃黏膜,诱发急性炎症。药物是诱发急性胃炎最突出的化学因素。
③ 急性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如沙门菌、嗜盐菌、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侵袭胃黏膜并分泌毒素,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与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1. 急性胃炎
应激:应激引起急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急性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微循环障碍,造成黏膜缺陷、缺氧是发病的重要环节,由此导致黏膜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上皮再生能力下降等,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和血管,引起糜烂和出血。
理化性损伤:过冷过热、粗糙生硬的食物等物理因素,以及咖啡、浓茶、乙醇等化学因素均会损伤胃黏膜。非甾体消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其他药物如氯化钾、某些抗生素或抗肿瘤药等均可刺激胃黏膜引起浅表损伤。高浓度乙醇可直接引起上皮细胞损伤和破坏,导致黏膜水肿、糜烂和出血。
急性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如沙门菌、嗜盐菌、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通过侵袭胃黏膜并分泌毒素,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
2. 慢性胃炎
Hp:Hp经口进人胃内,部分可被胃酸杀灭,部分则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依靠其鞭毛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一般不侵人胃腺和固有层内。一方面避免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难以被机体的免疫机能清除。Hp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使感染慢性化。Hp凭借其产生的氨及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菌体细胞壁LewisX、LewisY抗原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多种机制使炎症反应迁延或加重。其对胃黏膜炎症发展的转归取决于Hp毒株及毒力、宿主个体差异和胃内微生态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结果。
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肠慢性炎症、消化吸收不良及动力异常等所致。长期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
自身免疫因素:胃黏膜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者称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
治疗
1. 急性胃炎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创伤,纠正其引起的病理生理紊乱。常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H₂受体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止血。
2. 慢性胃炎
去除病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根据症状对症治疗,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如硫糖铝等。
调护
一、清淡饮食
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等,多食水果、蔬菜,饮食规律。
二、保持适当运动
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升正气,抵抗外邪。
三、调畅情志
情志不遂是许多疾病的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情,不仅可以增强免疫力,还避免了许多疾病的诱发。
参考文献
[1]毛效军.田德禄教授治疗胃病经验及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教育,1996(5):43-44.
[2]李晓林.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J].中医杂志,2011(20):1730-1731.
[3]严佩贞.著名老中医张镜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5).
[4]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