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问诊著名月经不调专家
相关不适

首页 > 全部不适>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

编者按: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点此向我提问。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分享到:
编者按: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通过扫描上方二维码向我提问。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就诊科室

    妇科

  • 常见证型

    气虚证、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证 、血瘀证

  • 病因病机

    可由寒热湿邪、情志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体质因素等所致

有0位擅长治「月经不调」的专家

月经不调

定义

月经不调,是指妇女月经的异常,是妇科临床常见并多发的疾病。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以经期异常为主的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其中月经后期和月经量少临床多并见,月经先期和月经过多多并见,亦有月经先期伴量少和月经后期伴量多的情况出现。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成崩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可以发展成闭经。而月经先后不定期若伴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可以发展成崩漏,若伴经量减少以及以后期为主可以发展成闭经。其证候有属寒、热、虚、实之别。临床要重视期、量、色、质的变化,还需结合全身症状作出诊断,辨证论治。

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以及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等出现以上表现的都可以按照月经不调来诊治。

症状及伴随症状

1.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

2.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

3.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

4.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 100 ml,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5.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6. 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以及经量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 7 天以上但少于两周,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7. 经期间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8. 崩漏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9. 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

病因

寒热湿邪侵袭、情志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均可以引起月经不调。

病机

一、病位

肝、脾、肾,肾为主导,脾为后天之本,而女子以肝为先天。

二、病性

有虚有实,湿热、气滞、血瘀为实,气血虚为虚。

三、病势

起病多缓,有些器质性疾病可急性起病,日久不治可以导致崩漏、闭经、不孕等严重情况。

四、病机转化

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不和,间接或直接损伤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络,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失调。同时,月经不调也伴随着月经周期而发,除致病因素外,又与经期和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发疾病发生。经期前后,血海由满而溢,因泻溢而骤虚,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或经断前后,肾气渐虚,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肾阴阳失调,致病因素乘时而作导致发病。

辨证论治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

主症为月经周期提前,或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脾主气统血,脾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而量多;气虚火衰,血失温煦,则经色淡,质清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虚之象。

治宜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2)肾气虚

主症是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故月经提前,经量增多;肾虚精血不足,故经量少;肾气不足,肾阳虚弱,血失温煦,则经色暗淡、质清稀;外府失荣,筋骨不坚,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暗,脉沉细均为肾虚之象。

治宜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2. 血热证
1)阳盛血热

主症见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阳胜则热,热扰冲任、胞宫,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来潮提前,经量增多;血为热灼,故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热邪扰心则心烦;热甚伤津则口干,小便黄,大便燥;面赤,舌红,苔黄,均为热盛于里之象。

治宜清热凉血调经。

2)阴虚血热

主症见经来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阴虚血少,冲任不足,故经血量少;若虚弱灼络,血受热迫,经量可增加;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虚热上浮则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宜养阴清热调经。

3)肝郁血热

主症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胁胀痛,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肝郁化热,热扰冲任,经血妄行,故月经提前;肝郁疏泄失调,血海失司,故经量或多或少;热灼血络,故经色深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气滞肝经则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热之象。

治宜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二、月经后期

1. 肾虚证

主症见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肾虚精血亏少,冲任亏损,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后期,量少;肾气虚,火不足,血失温煦,故色暗淡,质清稀;肾虚失于温化,湿浊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故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肾虚之象。

治宜补肾养血调经。

2. 血虚证

主症见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营血亏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能如期充满,故月经周期延后;营血不足,血海虽满而所溢不多,故经量少;血虚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经色淡红,经质清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少寐,舌淡;血不充于脉则脉细弱。

治宜补血益气调经。

3. 血寒证
1)虚寒

主症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充,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阳虚血失温煦,故经色淡,质稀;阳虚不能温煦子宫,故小腹绵绵作痛,喜暖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均为阳虚失温煦,不能生血行血,血脉补充之象。

治宜温经汤。

2)实寒

主症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血为寒凝,冲任涩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周期延后,量少;寒凝冲任,经色暗有块;寒邪客于胞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得热后气血稍通,故小腹痛减;寒邪阻滞于内,阳不外达则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实寒之象。

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4. 气滞证

主症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数。

抑郁伤肝,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血为气滞,胞宫、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后期,经量减少,或有血块;內无寒热,则量、色、质正常;肝郁气滞,经脉瘀阻,故小腹、胸胁、乳房胀痛;脉弦为气滞之象,若肝郁化热则舌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宜理气行滞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 肝郁证

主症见经来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郁怒伤肝,疏泄失常,冲任失调,血海满溢无常,故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有血块;肝经循少腹布胸胁,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气欲舒,则叹息;肝气犯胃,则嗳气食少;气郁化火,可见经色紫红,苔薄黄;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宜疏肝理气调经。

2. 肾虚证

主症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暗淡,质清,或腰骶疼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虚弱,封藏失职,冲任失调,血海蓄溢无常,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肾气亏损,阴阳两虚,阴不足则经血少,阳不足则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气不足之象。

治宜补肾调经。

四、月经过多

1. 气虚证

主症见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故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宜补气摄血固冲。

2. 血热证

主症见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热盛于里,扰及冲任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经色鲜红或深红而质稠;血热瘀滞,经行不畅,故有小血块;热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热之象。

治宜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3. 血瘀证

主症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瘀阻冲任,新血不能归经,乘经行之际而妄行,故经量增多;瘀血凝结则色暗有血块;瘀阻冲任,“不通则痛”,故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亦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宜活血化瘀止血。

五、月经过少

1. 肾虚证

主症见经量素少或渐少,色暗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禀赋若或后天伤肾,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冲任血海亏虚以致经量素少或渐少;肾阳虚,血不化赤,则经色暗淡,质薄;肾虚则腰膝酸软,足跟痛;经亏血少,脑髓不充,故头晕耳鸣;胞系于肾,肾阳不足,胞失温煦,故小腹冷;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故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亦肾气不足之象。

治宜补肾调经,养血调经。

2. 血虚证

主症见经来血量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怔忪,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营血衰少,冲任血海不盈,故月经量少;血虚赤色不足,精微不充故色淡,质稀;血虚胞脉失养,则小腹隐痛;面色萎黄,心悸怔忪,舌淡,脉细亦为血虚之象。

治宜养血益气调经。

3. 血瘀证

主症见经行涩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瘀血内停,冲任阻滞,故经行涩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则瘀滞稍通,故疼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为瘀血内停之象。

治宜活血化瘀调经。

4. 痰湿证

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痰湿内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足,故经量减少,色淡质黏腻;痰湿内阻,中阳不振,则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痰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而黏腻;舌淡,苔腻,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宜化痰燥湿调经。

六、经期延长

1. 虚热证

主症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稀,无血块,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故经行时间延长;阴虚水亏,故经量少,质稀,无血块,火旺故经色鲜红;虚火灼津,津液不能上承则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则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宜养阴清热止血。

2. 湿热证

主症见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或色暗如败酱,质黏腻,或带下量多,色赤白或黄,或下腹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之邪蕴结冲任,扰动血海,血海不宁,故经行延长;带下量多,下腹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蕴结冲任之象。

治宜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3. 血瘀证

主症见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瘀血阻于冲任,新血不安,故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瘀阻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疼痛,经色紫暗,有血块;舌暗或有瘀点,脉涩亦为血瘀之象。

治宜活血祛瘀止血。

4. 气虚证

主症见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过期不净,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质稀;中气不足,阳气不布,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亦为气虚之象。

治宜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鉴别

一、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第 12~16 天,出血量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常持续数小时以至 2~7 天自行停止,西医称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量较月经期出血量少,临床常表现为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结合BBT测定,即可诊断。月经先期则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时间不一定在排卵期内,持续时间一般与月经正常时候基本正常。

二、早孕

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有月经失调病史。

三、崩漏

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紊乱的病症,除见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阴道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

预后转归

月经不调治疗得当,多易痊愈。月经先期、经量过多伴经期延长并见的,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崩漏,使病情反复难治愈。月经后期,月经量少并见,治疗不及时的话,可发展为闭经。生育年龄,若月经量少、后期,可发展为不孕。

调护

1)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
2)经期、产褥期注意外阴卫生,禁止房事。
3)调畅情志,避免七情过极。
4)经期应注意保暖,不宜冒冷涉水,不宜过食生冷寒凉,以免因寒而滞血。
5)及早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等。
6)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之品,饮食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参考文献

[1]孙伟,冯晓军,冯雪花.中医药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2,12:722-725.

[2]胡晋.月经不调相关因素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1:3206-3207.

[3]陈和利,金石,王力,刘霞,王军永.知识女性月经不调与精神因素关系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3:86-88.

[4]何云.月经不调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5]林秀珍.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不调 42 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08:55-56.

[6]顾玉凤.月经不调的辨证分型与施治小结[J].中国医药指南,2008,11:130-131.

[7]高丹.出血性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

展开全文

小鹿中医

支持平台

扫描二维码安装

  • 购买服务

    对症选择名医
    一键购买服务

  • 问诊单填写

    填写详细问诊单
    医生了解更全面

  • 中医咨询

    名医在线咨询
    全面解答疑惑

  • 线上购药

    小鹿精选药材
    次日送货上门

下载小鹿中医客户端

小鹿中医

您手边的中医调理专家

下载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