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不适> 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
定义
小儿肺炎是因感受风邪,兼之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而发生的以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或吸入羊水及油类和过敏反应等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症见发热、刺激性干咳或喉中有痰鸣音、鼻翼煽动、喘憋、发绀等症状,可伴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呕吐、腹胀腹泻等全身症状。小婴儿常见拒食、呛奶、呕吐及呼吸困难。查体可见体温达38℃以上、肺部中小水泡音、心率增快等体征。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小儿气喘、咳嗽、咯痰痰鸣、发热为主要症状。若小儿肺炎内犯心肝,出现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的变证,则可症见高热不退、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口唇青紫发绀、脉微细数,甚至昏迷、抽风等。
病因
小儿肺炎发生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夹热或夹寒外袭而为病,其中以风热为多见,也可由其他疾病如麻疹、水痘等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易感外邪,发为本病。
病机
一、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重者越多。
二、病位
本病之病位主要在肺,而病变常累及于脾,重者可内犯心肝。
三、病性
主要为本虚标实证,若迁延不愈则见肺脾气虚之虚证。
四、病势
本病初起时,若及时医治,则病情向愈;若失治误治,可发展成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的变证。
五、病机转化
1. 风邪郁肺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热、风寒之邪自口鼻、皮毛外侵,郁于肌腠,产生表证。犯于肺窍,邪热或寒邪化热,热蒸肺络,灼津炼液为痰,阻于气道,郁遏肺气,宣肃失司,则咳嗽加剧,痰鸣气促。
2. 痰热闭肺
邪热炽盛,由表入里,郁阻于肺,熏灼肺津,熬炼成痰,阻于肺络,气滞血行不畅而成瘀。热、郁、痰、瘀相互交结,则产生肺炎之喘、咳、痰、热的证候。若邪气炽盛,毒热化火,闭阻肺气,阴津受灼,则致高热持续、咳喘剧烈、烦渴不宁的毒热闭肺重证。
本阶段若正气不支,易转为变证。感邪之后,肺气不利,气郁血滞,心血运行不畅,心失所养,或原本心气不足,则易成心阳虚衰之变证。若邪毒化热化火,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形成邪陷厥阴之变证。
3. 正虚邪恋
小儿肺脏娇嫩,邪热伤肺,最易耗损阴津,余邪留恋不去,后期则转成阴虚肺热之证。体虚气弱儿或伴有其他疾病者,感受外邪后进一步损伤肺气、脾气,迁延不愈,则形成肺脾气虚之证候。
辨证论治
一、常证
1. 风寒郁肺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气喘鼻煽,痰稀白易咯,面色淡白,纳呆。或可见泡沫样痰或闻喉间痰鸣。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邪凝滞,经气不利,故头身痛;肺气不宣,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寒邪闭肺,肺郁不宣,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鼻煽;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稀白易咯;痰湿蕴中困脾,脾胃不和,故见纳呆。若肺气郁闭,不得宣畅,痰出不利,则见痰呈泡沫样;痰升气阻,则见喉间痰鸣。
治宜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2. 风热郁肺
症见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流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口渴,便秘,小便短黄,面色红赤,烦躁不安,咽部红肿。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肺气失宣,卫气不畅,则致发热、恶风、汗出;风热之邪上扰,清窍不利则头痛;热邪客肺,肺气失宣,风热之邪熏蒸则鼻塞流浊涕、口干渴;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喷嚏、咳嗽、气喘、鼻翼煽动;邪热壅肺,灼津成痰,故见咳痰色黄或喉间痰嘶;痰热郁蒸,故见口渴、便秘、小便短黄、面色红赤;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
治宜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3. 痰热闭肺
症见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烦躁不安,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短赤。
本证多由内热素盛,或外邪入里化热,或痰浊郁而化热形成。热郁肌腠,迫津外出,故见发热、有汗;邪热灼津成痰,痰升气阻,故见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痰热壅遏肺气,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故见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痰热熏蒸,故面红、口渴欲饮、便秘、小便短赤;痰热阻于中焦,脾胃不和故纳呆。
治宜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4. 毒热闭肺
症见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憋,鼻翼煽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口渴引饮,小便短赤,便秘。
本证邪势炽盛,毒热内闭肺气,常为痰热闭肺证发展而成。邪热炽盛,肺气郁闭,故见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气急喘憋、鼻翼煽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热蒸炼液成痰,痰热胶结,故痰黄稠难咯;热盛灼伤肺络则见痰中带血;痰热熏蒸,故见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渴引饮、小便短赤、便秘;肺热壅盛,故见涕泪俱无。
治宜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5. 阴虚肺热
症见低热盗汗,干咳无痰,甚至咯痰带血,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干欲饮,盗汗,小便黄赤。
病程迁延,阴津耗伤,虚热内灼,故见低热盗汗;肺失滋润,肃降无权,肺气上逆,则干咳;虚火灼津,肺络损伤,故无痰甚至咳痰带血;阴虚火旺,故见面色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小便黄赤;阴虚津液不得上承,故见口干欲饮。
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6. 肺脾气虚
症见久咳无力,痰稀白易咯,气短,低热起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纳差,大便溏,自汗,易于感冒。
久病肺气耗伤,肺为气之主,肺气不足则久咳无力、气短;脾虚有寒故咳痰稀白;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虚火内生故低热起伏;脾失健运,故纳差、大便溏;脾虚则饮食之精无以荣养头面及周身,故面白少华,神疲乏力;肺合皮毛,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故自汗、易于感冒。
治宜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二、变证
1. 心阳虚衰
症见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呼吸浅促、困难,额汗不温,四肢厥冷,心悸动数,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癥块并渐增大。
本证常见于病重之婴幼儿,或素体虚弱而患肺炎者。来势急,病情重。邪毒炽盛,心阳受损,血脉瘀阻,故见面色苍白、唇指紫绀;肺闭气郁,故呼吸浅促困难;汗为心之液,心阳虚衰故见额汗不温;虚阳外脱,故见心悸动数、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阳虚血脉失于温运,肝部淤血,故四肢厥冷、右胁下出现癥块并渐增大。
治宜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2. 邪陷厥阴
症见壮热不退,口唇紫绀,气促,喉间痰鸣,烦躁不安,谵语狂躁,神识昏迷,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本证由于邪热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而成。邪热炽盛,故壮热不退;血行瘀阻,清气不得入,浊气不出,故气促、口唇紫绀;痰浊上扰,故喉间痰鸣;厥阴风动,夹痰横窜,气血逆乱,心神失守,故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谵语狂躁;内风窜扰筋脉,故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治宜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鉴别
一、急性支气管炎
以咳喘为主,可伴有发热或无热,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或不固定干湿啰音,婴幼儿气管狭窄,易出现呼吸困难,且全身症状重。在难以鉴别时,应按肺炎处理。
二、肺结核
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结合结核接触病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X线胸片检查等加以鉴别。
三、支气管异物
异物吸入可引起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肺气肿或肺不张,继发感染。早期常无发热,可根据异物吸入史,突发呛咳及胸透予以鉴别。必要时需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预后转归
本病为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失宣,气郁化热,炼液成痰;此时病若不解,则病邪由表入里,痰热交结,阻于气道,宣降失司,从而出现咳嗽、气促、痰壅、鼻煽、发热等肺气闭阻的症状。
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重,若能及时诊治,预后一般良好;若失治误治,则发生心阳虚衰或邪陷厥阴之变证,此时病情危重,若延误抢救时机则可危及生命。
调护
一、起居有常
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保持安静。
二、合理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冷饮、肥甘厚味。
三、勤加监测
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变证。
参考文献
[1]欧阳韬.小儿肺炎临床症状及常见疾病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
[2]徐彬彬,姜之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3,28(2):433-435.
[3]肖堃.小儿肺炎病机转变和用药分析[C]//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2001.
[4]王雪峰,董丹,虞坚尔,等.小儿肺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5):374-376.
[5]韩文宁,李锦亮,邢立.小儿肺炎中医治疗概况[J].国医论坛,2006,2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