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问诊著名小儿消化不良专家
相关不适

首页 > 全部不适> 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消化不良

编者按: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点此向我提问。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分享到:
编者按: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通过扫描上方二维码向我提问。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就诊科室

    儿科

  • 常见证型

    乳食内积、食积化热、脾虚夹积、寒遏中焦、虫积于内

  • 病因病机

    可由乳食内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所致

有1位擅长治「小儿消化不良」的专家

小儿消化不良

定义

西医学中的“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当于中医儿科学中的“积滞”。

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小儿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酸臭、哭闹不宁、夜眠不安;或腹部灼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大便臭秽;或形体消瘦、神疲肢倦、大便含有未消化食物;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恶心呕吐;或嗜食泥土杂物、大便偶有虫体等症状。

病因

积滞的主要病因为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

一、乳食内积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则易为乳食所伤。伤于乳者,为乳积,多因哺乳不节,过频过量,冷热不调;伤于食者,为食积,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煎炸炙煿,或贪食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添加辅食过多过快。盖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其气主降;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其气主升。若乳食不节,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宿食停聚,积而不化,则成积滞。乳食不消,内积则宜蕴郁生热。

二、先天不足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气化不行,发育迟缓,后天脾胃不足以给养先天,则脾胃功能虚弱,进而导致饮食停滞,消化不良。

三、后天失养

多由于久病后失调,脾气亏虚;或过用寒凉攻伐之品,致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稍有增加,即停滞不化,而成积滞。

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一、发病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本病,但以婴幼儿多见。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者更易患病。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兼夹出现于其他疾病如感冒、肺炎、泄泻等病程中。

本病可发于一年四季,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略高。

二、病位

病位在脾胃。

三、病性

积滞病属实证,但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证。

四、病势

积滞主要是小儿不节,伤及脾胃或素体脾虚,腐熟运化失常而致。病情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或失治误治,病情较重,伤及气血津液,则预后不良,可转化为疳证。

五、病机转化

由脾胃虚弱所致者,初起即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若素体阴盛,喜食肥甘辛辣之品,致不思乳食,脘腹胀满疼痛,得热则甚,遇凉稍缓,口气臭秽,呕吐酸腐,面赤唇红,烦躁易怒,大便密结臭秽,手足胸腹灼热,舌红苔黄厚腻,此系热证;若素体阳虚,贪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致脘腹胀满,喜温喜按,面白唇淡,四肢欠温,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物酸腥,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此系寒证;若素体脾虚,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留不消,日久形成积滞者为虚中夹实证。

辨证论治

一、乳食内积

症见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酸臭,哭闹不宁,夜眠不安,有乳食不节史。

小儿乳食常不能自节,喂养不当,过食无度,或进肥、甘、生、冷、难以消化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所食之物滞留中焦不化。

治宜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二、食积化热

症见不思乳食,口干,脘腹胀满,腹部灼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

本证多见于素体内热较盛者,或食积日久,郁而化热。小儿脏腑娇嫩,卫表不固,常因喂养不当而致食积,日久积食化热,热邪上逆犯胃,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久病胃受无权,脾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乃热邪内蕴之故也。

治宜清热导滞,消积和中。

三、脾虚夹积

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此证为虚实夹杂之证,有素体脾虚、病后失调或过用寒凉药物史;或由乳食内积证日久不愈转化而来。小儿脾虚不外先天胎亏和后天失养所致。脾病则运化失职,升清失常而导致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减弱。反之,胃疾亦导致脾病,影响水谷精微运化。小儿饮食稍有不当,或生、或冷、或饥、或饱都会引起胃纳谷不佳,脾失运化的消化不证候。

治宜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四、寒遏中焦

症见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部胀痛,恶心呕吐。

寒为阴邪,主凝滞收引。小儿因暴食乳食,突受寒冷,寒邪搏结胃肠,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相争,阻遏中焦气机不宣通,致儿体消化吸收障碍。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消食。

五、虫积于内

症见面色苍黄,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食欲异常,或厌食、或嗜食无度,或食泥土杂物,大便偶有虫体,白晴可见蓝斑。

由于进食不洁之物,虫卵寄生干肠道,日久虫体扰动肠胃,吮吸水谷精微,耗伤气血,损伤脾胃,致使消化、吸收功能弱,造成营养不良。此型有脾胃虚弱之证兼见食积,蕴热之候。重者可能为疳积。

治宜驱虫清热,消积理脾。

鉴别

积滞应与厌食、疳证相鉴别。

一、厌食

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与积滞相比,一般无脘腹胀满、大便酸臭等症状。

二、伤食

由于乳食不节(或不洁)引起,病呈急性发作(新病),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一般症状较急较重。

三、疳证

疳证患儿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 15% 以上,气血不荣,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 40% 以上。而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征,与疳证之形体消瘦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若积久不化,损伤脾胃,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致形体日渐消瘦,可转化为疳证。

预后转归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因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化不足,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而转化为疳证,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调护

一、饮食调护

主要是调脾和胃。

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断乳后在饮食上主要应注意食宜、食节、食禁三方面。

食宜:根据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按照月龄添加辅食的品种与数量,要注意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务必使婴儿逐步适应,增进脾胃功能。以米面食为主,宜定时定量,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建议多食绿色蔬菜、水果、粗粮及常见健脾消食导滞之品以消食健脾。

食节:肉、鱼、虾、蛋、奶及干果适量,尤其是热性肉品更应少吃;偏于甜腻、高油脂、高蛋白等不易于消化的食物尽量减少摄入。

食禁:禁食凉食、零食、冷饮、碳酸饮料及煎炸炙煿、辛辣、油腻之品。

二、起居调养

建议早睡早起,午睡不超过 1.5 h;多增加适宜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冬季更应多活动;忌食后即卧,晚饭后多宜稍做运动之后再休息,尽量减少体内热量蓄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使排便正常化可能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三、运动调养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利于消化吸收,建议长期坚持加强运动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跑步、拍球、溜冰以及适合小儿的各种运动,持之以恒。运动过程中注意水分补充(建议以白开水为主)和衣物的增减。

四、注意病情变化

发现有积滞者,应及时查明原因,暂时控制饮食,给予药物调理。呕吐者,可暂停进食,并给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腹胀者,可揉摩腹部;便秘者,可予蜂蜜 10 至 20 ml冲服,严重者可予开塞露塞肛;脾胃虚弱者,常灸足三里。积滞好转之后,饮食要逐步恢复。

参考文献

[1]徐荣谦.中医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159-163.

[2]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37-141.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676-682

[4]欧阳慧,侯江红.浅谈小儿积滞体质调护[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06:630-631.

[5]张银敏,王明明.小儿积滞治疗概述[J].中医药导报,2015,09:92-94.

展开全文

小鹿中医

支持平台

扫描二维码安装

  • 购买服务

    对症选择名医
    一键购买服务

  • 问诊单填写

    填写详细问诊单
    医生了解更全面

  • 中医咨询

    名医在线咨询
    全面解答疑惑

  • 线上购药

    小鹿精选药材
    次日送货上门

下载小鹿中医客户端

小鹿中医

您手边的中医调理专家

下载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