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不适> 疱疹
疱疹
疱疹
定义
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常见的有单纯疱疹与带状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非传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非传染性皮肤病,发病急,为集聚的小水疱,内容物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各群水疱间有正常皮肤,呈带状排列,常生于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 (以肋间神经与三叉神经较为多见)。
中医皮肤病命名,多以症状、皮损形态来命名。本病命名情况较为复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过程,祖国医学对疱疹早有认识,称其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蛇寞疮”“串腰龙”“缠腰龙”“蛇丹”“蜘蛛疮”“甄带疮”等十余种病名。一般都认为本病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瘀滞肌肤为患。
单纯疱疹多见于高烧患者,正常人亦可发生。皮疹为针头大小的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内含透明浆液,很少融合,破溃后形成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经常反复发作。带状疱疹发病急,为集聚的小水疱,内容物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各群水疱间有正常皮肤,呈带状排列,常生于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一般在皮疹出现前或与皮疹同时出现。
症状及伴随症状
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
1)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对此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且可以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2)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
可为先天性的或获得性的,其所致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从感染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以确定诊断。裂隙灯检查可以发现前葡萄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盘炎相应的特征性改变。
3)眼睑带状疱疹
典型的病变多在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各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状神经)或第三主支各分支(比较少见)的皮肤分布区域,发生群集性水疱样皮疹。但不跨越睑及鼻部的中央界线,而仅局限于一侧。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治愈后极少复发。
4)耳带状疱疹
1907年由RamseyHunt首先描述,故又称为RamseyHunt综合征或Hunt综合征,即亨特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疾病。因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组特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耳部剧痛,耳部疱疹,可出现同侧周围性面瘫,伴有听力和平衡障碍,故又称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2. 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
1)新生儿单纯疱疹
多见于早产儿,也可以发生在足月儿。病变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70%是由HSV-2型所致,一般出生后3~5天发病,表现为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大、意识障碍等。
2)妊娠合并生殖器疱疹
孕妇于妊娠前经常出现外阴复发性疱疹,属于已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并潜伏于体内,因妊娠病毒再活化而诱发。常见外阴有2~3个溃疡或水疱,病程短,一周左右自然痊愈。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妊娠头三个月内),首次感染上疱疹病毒,并且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如果孕妇在妊娠晚期(妊娠的最后三个月),首次感染上疱疹病毒,病毒可传播给胎儿,使得新生儿易患上新生儿疱疹,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
3)生殖器疱疹
又称阴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是HSV-2型,少数为HSV-1型。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患者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传染源。生殖器疱疹可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健康和心理影响较大;还可通过胎盘及产道感染新生儿,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感染。患病部位先有烧灼感,后出现红斑;很快在红斑基础上发生3~10个成群的红色丘疹,伴有瘙痒;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3~5天后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糜烂和溃疡,自觉疼痛,最后结痂愈合。整个病程可持续20天左右。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在原发后1~4个月内发生。复发多发生在外阴、阴道、宫颈及龟头等部位,全身症状较原发轻,每次发作的病程也较短,通常皮损约10天消退。
4)单纯疱疹性葡萄膜炎
由于单纯疱疹病毒(HSV)侵入机体后,通过直接侵犯或通过诱发的免疫应答而引起葡萄膜炎。临床上可表现为前葡萄膜炎,也可以表现为后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可伴有或不伴有角膜炎,后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炎或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5)疱疹性龈口炎
为较常见疾病,原发型多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咽等部位。表现为迅速发生的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表面溃疡,也可开始即表现为红斑、浅溃疡,疼痛明显。自然病程1~2周。可在诱发因素刺激下,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为复发型,多见于成人。
6)单纯疱疹性脑炎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其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7)接种性疱疹
皮损为局限于接触部位的群集性水疱。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称疱疹性瘭疽。
8)疱疹性湿疹
常发生于患有湿疹或特异性皮炎的婴幼儿,多由HSV-1所致,表现为发生于躯干上部、颈部和头部的密集水疱或脓疱,融合成片,水疱中央有脐凹,周围有红晕。
病因病机
古代文献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为“感受毒邪,入侵肌肤脉络而成”。明《疮疡验全书•火腰带毒》:“火腰带毒,受在心肝二经,热毒伤心,流于膀胱不行,留在皮肤,此是风毒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肌肤,缠于带脉,故如束带”。明《外科正宗•火丹》:“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之火,治以凉血泻肝、化斑解毒是也。湿者色多黄白,大小不等,且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曰缠腰火丹。
综述古代医家对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有以下五种:一为风湿毒邪搏于血气;二为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蚊游走,染毒而生;三为心肝二经风火;四为脾肺二经湿热;五为心肾不交,肝火妄动。
中医治疗
1)肝经火盛型:平肝熄风,清热泻火。
2)脾经湿蕴型: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3)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名老中医经验
一、朱仁康
朱仁康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盛而致;或因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并感毒邪而成。皮肤具有红赤疱疹,火红灼热,痛如针刺等特征,属肝经火盛,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营解毒。清热利湿方以治疗湿热型皮肤病颇佳,处方以生地凉血清热,黄苓燥湿清热,茯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木通、车前子导湿从小便而泄。纵观全方,既可凉营解毒,又有清利湿热作用。
二、徐宜厚
徐宜厚以为带状疱疹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所致。他强调带状疱疹的病机是肝郁化火,加之脾虚湿久,郁滞经络而致。湿邪是产生水疱的基础,经络阻塞则是疼痛的病机。不过,疼痛发生于中青年人,多是由肝郁、气血运行涩滞、经络阻塞引起;疼痛发生于老年人,多是血虚不能濡养经络而致。前者选用逍遥散加活血药,后者在舒肝理气的同时,酌加甘寒通络之品。常用药物:柴胡、炒白芍、当归、丹皮、山栀、川楝子、玄胡、甘草、茯苓、核仁、丝瓜络、路路通、大青叶加减法;伴剧痛者加没药、乳香;侵犯眼部者加谷精草、草决明;皮疹在颜面者加杭菊、桑叶;皮疹在下肢者加入牛膝、赤小豆、青皮。
三、孙广州
孙广州认为带状疱疹临床发病多以热、湿、毒为主,兼有外感、脾虚、气滞、血瘀之不同。治疗应根据临床辨证,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佐以疏风、健脾、理气、活血止痛。将疱疹治疗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三型,分别以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加减、柴胡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治疗。
四、潘斌璋
潘斌璋把本病发病原因归结为风、湿、热,根据症状的偏盛,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脾经湿热,分别选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除湿胃苓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他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调气血,祛邪与扶正并重,喜用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虫类,使药力直达病灶。然活血之品大多耗血伤血,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佐入黄芪、白术等药,以益气生血活血。并酌用芍药、生地以养阴柔肝缓急。阴血不足、心神烦躁者,可加入壳类重镇,同时须顾护后天脾胃功能,注意“消而勿伐”,可适当加入陈皮、茯苓、香谷芽、山药等醒脾悦胃。
五、唐光富
唐光富认为疱疹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火毒之邪循经外溢皮肤;或因饮食失调,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于皮肤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为主进行分型论治,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他认为本病分为三型:肝经火旺型,治以疏肝化郁、泻火解毒、理气止痛。方用野菊花、金银花、蚤休、马齿苋、板蓝根,龙胆草、栀子、柴胡、白芍、赤芍、延胡索、生大黄、葛根、败酱草、薄荷。脾胃湿热型:治宜化湿清热,解毒止痛。方用葛根、苍术、茯苓、猪苓、黄柏、延胡索、陈皮、板蓝根、淡竹叶、木通、蒲公英、石菖蒲、栀子。阴亏血滞型:治以补阴养血,活血止痛。方用磐正消斑汤:丹参,鸡血藤、白条参、枸杞子、红花、桃仁、白芍、赤芍、川楝子、百合、郁金、丝瓜络、延胡索、麦冬。另外,他自拟外用药:青冰擦剂:青黛、大黄、冰片、王不留行、海螵蛸、细辛、薄荷、玄明粉、半边莲。
西方医学
定义
一种病毒,有数种类型。带状疱疹病毒(或称水痘带状疱疹)会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会引起嘴唇上下及周围的唇疮疹。单纯性疱疹病毒Ⅱ型可以随性交传播生殖器疱疹病毒,会在生殖器部位生出令人痛苦的水疱。
病因
发病诱因中,劳累、上呼吸道感染、情志因素较多,因此对最近劳累体虚及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若以身体单侧皮肤疼痛就诊时,应怀疑患有带状疱疹的可能。对临床上以身体单侧疼痛就诊的患者,特别是其疼痛的特点与心绞痛、胆囊炎等疾病不符时,应考虑有带状疱疹的可能,合并有发病的诱发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劳累等时更应加以注意。
发病机制
尚未确定,与神经节内出现感染性出血坏死,接着出现神经元损失、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治疗
1)外用药:使用龙珠软膏,并分别配合金粟兰酊、拔毒散、硝矾散等治疗。
2)抗病毒治疗: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动引起的疾病,因而应首先进行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利巴韦林和炎琥宁药物静滴进行抗病毒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3)神经营养治疗:带状疱疹发病后易损伤神经,造成神经性疼痛。如果未及时进行神经营养治疗,则有可能发生后遗神经痛。
4)止痛治疗:如布洛芬和多虑平联合治疗。
5)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和药理作用,自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为皮肤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糖皮质激素能干扰补体激活,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溶酶体膜,防止溶酶体酶的释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增加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局部充血减轻,并减少细胞和体液外渗。
调护
1)休息:做到适寒温、慎起居、劳逸适度。
2)情志:心态平和、情志舒畅。
3)饮食:营养清淡、避免刺激,多食富含维生素C及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4)运动: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对于年老体虚的患者,对减轻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远,宫兴胜.清热利湿方治疗带状疱疹80例[J].吉林中医药,2001,3:40.
[2]徐宜厚.徐宜厚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3]孙广州.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疮疹64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06)
[4]潘斌璋,吴晓莉,范宇锋.治疗带状疙疹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5,(06)
[5]唐光富.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疙疹临床观察明[J].湖北中医杂志,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