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不适> 脚气
脚气
脚气
定义
中医认为脚气即脚湿气,亦称“脚弱”、“足癣”,是因为内伤或者外感导致的湿热之邪郁于肌肤,日久则气血凝滞,血败肌腐,风虫滋生而发生的以脚部瘙痒疼痛,糜烂并伴有特殊臭味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行走不能,生活不便,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的质量。
现在西方医学对脚湿气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认为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本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用手搔抓患癣处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常表现为夏重冬轻或夏发冬愈。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脚部瘙痒疼痛,糜烂并伴有特殊臭味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下水疱、浸渍剧痒;或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或浸淫流黄水、甚至脚趾肿胀;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等症状。
病因
本病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湿邪风毒外感,饮食劳倦内伤,亦或内伤外感兼顾均能导致络脉瘀阻,血肌腐败而形成脚气。
一、湿邪风毒外感
时令多湿,或居处潮湿,导致湿邪侵袭机体,亦或风毒外感侵袭,浸淫肌肤,导致皮损泛发,蔓延浸淫。
二、饮食劳倦内伤
过食肥甘厚味,乳酪湿热之物,行伤脾胃,则易劳倦伤脾,脾失健运,则运化失司,湿气不行,致下注为脚湿气。
三、外感邪毒
生活起居不慎,感染毒邪,发为此病。
病机
一、发病
夏季好发,男女均可发病,多发于成人,尤以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好发,儿童少见。发病急骤,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和脱屑型,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及趾的两侧,疱壁厚,内容物清晰,伴有瘙痒;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白皮除去后基底位鲜红色,易并发感染;脱屑型表现为过度角化,干燥,粗糙,脱屑,皲裂,老年患者居多。
二、病位
主在脾胃。
三、病性
虚实夹杂。
四、病势
初起多为虚实夹杂。多因饮食内伤,湿邪外侵而起。若不重视,可日渐加重,湿邪黏腻而滞,不易速去,故反复经久不已。
五、病机转化
本病因外感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或脾胃内伤,湿邪下注,久之足癣破溃,气血耗伤。饮食劳倦伤脾,久之清阳不升,机体失于濡养,则病难向愈。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气血耗伤更甚,久之则伤及肝肾。
辨证论治
一、风湿毒聚
主症见皮肤粗糙,或皮下水疱;或趾丫糜烂、浸渍剧痒;苔薄白,脉濡。
风湿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腠,浸淫血脉,风邪“善行而数变”,郁于肌表,营卫不畅,故瘙痒难忍;与湿邪相合,浸淫血脉,故趾间起疱、糜烂。
治宜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二、湿热下注,外感邪毒
多见于脚湿气外感邪毒,主症见趾间糜烂,渗流臭水或者化脓,肿连足背,或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甚则形寒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湿浸肌肤,则瘙痒起疱;邪毒外感,传变迅速,则足部红肿热痛,流毒走窜经络,则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
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三、湿热瘀滞
表现为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
治宜清热燥湿,温化止痒。
四、寒湿困脾
表现为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
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肆虐肌肤营卫,导致肌肤既不得气血所荣又被寒湿所肆虐。
治宜散寒除湿,温化止痒。
五、寒凝血滞
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
病变证机是淤血内阻,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以此而变生为淤血寒毒病理病证。
治宜活血化瘀,散寒解毒。
六、阴虚毒留
指干脚气,见于脚气之足膝不肿者。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证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
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
七、痰湿凝聚
指湿脚气,为脚气病之一。指脚膝浮肿之脚气病。水湿之邪感受于下,经络不得宣通而致病。证见足胫肿、麻木而重,腿膝软弱,小便不利,脉濡缓,苔白腻,或有在胫前生臁疮者。
治宜宣壅逐湿。
鉴别
一、掌跖角化病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自幼年就发病;症状轻者仅有掌跖局部皮肤粗糙,严重者在掌跨部出现弥漫性青紫色红斑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表面光滑,且对称分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二、脚气病
脚气病又称维生B1(硫胺素)缺乏病,是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之一,分为干性和湿性,干性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感觉和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重,部分病例发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时呈跨阈步态;湿性表现为软弱、疲劳、心悸、气急。因右心衰竭患者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尿少及周围性水肿。
预后转归
脚气之症,多由外感邪毒,内伤湿热之邪浸淫肌肤而成,缠绵不愈,病程长久。若失治误治,轻者耗损阴血,导致血虚生风,重者邪毒内陷,化为丹毒,红丝疔等,则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调护
一、日常护理
应注意个人卫生,要经常清洗手足,勤换鞋袜,所穿鞋袜的透气性应好,并要养成不与别人共用毛巾、面盆、鞋袜、洗脚盆等不良卫生习惯。
真菌对一般消毒剂及紫外线有一定的抵抗力,但真菌不耐热,故棉织轻袜可用开水洗烫和太阳暴晒消毒,环境器具可用福尔马林、5% 石炭酸、0.5% 过氧乙酸、0.1~0.25% 新洁尔灭、2.5% 碘酊、2% 戊二醛、来苏水等消毒。
对于手足癣,应尽早治疗,并要做到坚持治疗、巩固治疗,即在治愈后,还要巩固治疗一段时间才能彻底治愈。各个部位的真菌病可以自身传播,故为了彻底治愈手足癣,还必须同时治愈其他头癣、体股癣、甲癣等。
为了预防手足癣复发或再感染,除彻底治愈自身的癣病外,还应动员家庭成员同时防治,因为癣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污物互相传染。
手足癣患者不要擅自使用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以免真菌感染扩散而致病情加重。同时,外用药应做到两药交替使用,一种药使用时间不宜太久,以免影响疗效。
二、饮食调养原则
手足癣患者饮食宜清淡,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治疗期间应少吃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及海味,如辣椒、辣酱、咖喱、酒类、羊肉、狗肉、油煎炸食品、虾、蟹、咸鱼等。
湿热下注和风湿蕴积型手足癣者,应多吃能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山药、白扁豆、白豆蔻、绿豆、芹菜、金针莱、香椿、冬瓜、黄瓜、苦瓜、西瓜、鲫鱼、黑鱼等。脚气的发生与脾胃湿热下注关系密切。应清淡饮食,少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和油炸等食物,避免湿热积聚,加重病情。
三、生活起居要点
应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应勤洗手脚、勤换鞋袜;鞋袜可用开水烫洗或用太阳暴晒,以达到杀灭真菌的目的。
对于脚汗较多及职业需要穿长筒靴、胶鞋者,可在鞋袜内撤上爽身粉、松花粉、足癣粉等,以防真菌生长繁殖而加重病情。
考虑各种癣病可以自身感染的特点,当于足癣瘙痒时,不应用健康手去搔抓患手、双脚,以防自身感染和加重病情。
在手足癣剧痒时,不要用热水烫洗手足,以防癣症扩散,甚至引发细菌感染而致淋巴管炎(或流水)等。
手足癣治疗期间,不宜用碱性肥皂洗手脚,也不能用石灰水等碱性物质,以免使所用药物的疗效降低。
家中手足癣患者的面盆、脚盆、鞋袜等,一定要与健康人分开、单独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崔允宝,刘丽,吴杞纳,徐云生.脚气病考释及其意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55-157
[2]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60-164
[3]杨玉,邢永革.从中医文献考证"脚气"的内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6):49-51
[4]廖育群.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病及其历史的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3):206
[5]丁小林,谭红军.脚气药物的研究概况[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2):52